九九百科網

位置:首頁 > 品質生活 > 百科

清明節放風箏風俗是怎麼形成的

百科2.59W

清明節放風箏風俗是怎麼形成的

在古代,清明節放風箏是一種民間流傳的習俗,它最主要的寓意是“放晦氣”。人們在風箏上寫上自己的名字,然後放上天去,又故意剪斷牽線讓風箏飛走,這樣就可以放走“晦氣”,交上好運。風箏也象徵着護身符,是一種保佑平安、祈福幸運的吉祥之物。

風箏的來歷:

風箏的來歷是相傳在五代時,有個叫李鄴的人,在風箏上拴上竹笛,微風吹動,嗡嗡有聲,很像掙箏聲,因而得名風箏。風箏在我國的歷史可追溯到二千多年前的春秋戰國時期,相傳魯班大師曾用木、竹做風箏。《墨子魯問》中公輸子削竹木,以為鵲,成而飛之,三日不下……是有關風箏的較早記載。曹雪芹在紅樓夢70回中生動地描寫了大觀園中姐妹們放螃蟹、美人、大魚、編蝠、鳳凰、沙燕等各種風箏的情景。可以説,中國的玩具風箏在這時發展到了相當高的水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