九九百科網

位置:首頁 > 品質生活 > 百科

鮎魚的特點

百科1.51W

鮎魚的特點

1、形態特徵:

體長形,頭部平扁,尾部側扁。口下位,口裂小,末端僅達眼前緣下方。下顎突出。齒間細,絨毛狀,頜齒及梨齒均排列呈彎帶狀,梨骨齒帶連續,後緣中部略凹入。眼小,被皮膜。成魚須2對4根,上頜須可深達胸鰭末端,下頜須較短。幼魚期須3對,體長至60毫米左右時1對頦須開始消失。

2、生活習性:

鮎魚主要生活在江河、湖泊、水庫、坑塘的中下層,多在沿岸地帶活動,白天多隱於草叢、石塊下或深水底,夜晚覓食活動頻繁。秋後居於深水或污泥中越冬,攝食程度亦減弱。肉食性魚類,捕食對象多為小型魚類,如餐條、鯽魚、鰕虎魚、麥穗魚、鯉魚、泥鰍等,也吃蝦類和水生昆蟲。以吞食為主,牙齒的作用主要是防止食物逃脱。

3、生長繁殖

鮎魚最早1齡即可達性成熟,但只是其中部分生長較快的個體(成熟最小型為:雌魚體長22.4cm,體重51g;雄魚體長17.8cm,體重34g),約佔羣體的50%,2齡個體全部性成熟。在自然環境中,其繁殖季節為4~7月,較適產卵水温為9~30℃。鮎魚產卵類型特殊,其卵巢中卵母細胞的發育是同步的,但非同批產出,而是分為多次產出。人工情況下,一尾親魚一年可催產3~4次,每次平均產卵2000粒左右,年產卵總量略低於懷卵量。繁殖後期所產卵的卵徑較前期所產卵的卵徑略小。卵沉性,呈綠色。具黏性,卵徑通常為1.4~1.8mm。產卵環境要求在水草較多的水域中,卵產出後即黏附在水草上。孵出的仔魚常分散生活。

標籤:鮎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