九九百科網

位置:首頁 > 教育 > 

呂劇發源地

教育1.45W

呂劇發源地

博興縣、廣饒縣一帶。呂劇又稱化裝揚琴、琴戲。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,中國八大戲曲劇種之一,山東最具代表性的地方劇種,流行於山東大部和江蘇、安徽、東北三省的部分地區,起源於山東以北黃河三角洲,由山東琴書演變而來。其音樂屬於板腔體,兼唱曲牌,主要伴奏樂器是墜琴、揚琴、三絃、琵琶,稱“呂劇四大件”。它以淳樸生動的語言,優美悦耳的唱腔,豐富多彩的音樂語彙而深得廣大人民羣眾喜愛。

山東琴書這種唱、説和表演渾然一體的民間曲藝演唱形式,是山東琴書由説唱藝術形式發展成為戲曲藝術的基礎條件。據《黃河志》記載,在1884年以前,黃河入海口處的廣饒北部和利津東部並無防洪大堤,每到洪水季節,黃河常常氾濫成災,這一帶的窮苦農民不得不背井離鄉,以逃荒要飯謀生。於是,以演唱當時民間流行小曲形式進行乞討的難民逐漸增多。以唱曲討飯遂成為有些人養家餬口的主要手段,活動區域也不斷擴大。

光緒初年,樂安北部一帶的農民,為躲避災荒,常隨身攜帶墜琴、節子板等樂器,外出賣藝求生。開始以唱琴書小段為主,或順口編些有趣的故事,邊耍邊唱。後來,他們不斷吸收戲曲唱腔和民間小調來豐富自己的表演內容和形式。如東寨村的張蘭田、張志田兄弟倆,就曾去安徽風陽拜師學藝。當地流行的鳳陽歌對琴書的表演藝術產生了很大的影響。藝人們在長期的演唱實踐中,不斷追求新的藝術形式。一些擅長唱工的藝人,在長期的表演過程中,逐漸形成了自己的唱腔特點。擅長人物表演的藝人,則致力於創造新的表現形式來吸引觀眾。

標籤:呂劇 發源地